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流行和蔓延,不仅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对人群生命安全也构成威胁。禽流感(AI)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A类传染病。
一、 禽流感病毒的分类
1、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类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不出现任何病状的“全军覆没”。
2、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类感染后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食量减少,病程较长,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就是通常所说的H9。
3、 非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类感染后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体产生病毒抗体。
二、 禽流感的危害
禽流感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对鸡群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
1、 直接经济损失。禽流感,是禽类感染禽流感病毒后引起的从亚临床到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到生产性能下降,直至急性全身性致死病状等多种疾病的综合症。
2、 间接经济损失。禽流感的发生不仅造成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还有因控制疫情,地区和国际贸易受阻等所产生的难以估计的间接经济损失。
3、 危害人类。禽流感不仅导致生物安全危机,而且往往带来公共卫生危机和政治经济危机,特别是近年来有多例人感染AIV发病,甚至死亡的报道,现已成为典型的政治经济病。
三、 禽流感的病原学特点
1、 禽流感的病毒及其特性。禽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流感病毒根据病毒颗粒的核蛋白和膜蛋白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分为甲(A)、乙( B )、 丙( C )三个血清型。A型流感病毒能感染人、禽、猪等多种动物;B、C两型一般多见于人的感染。养禽业流行的主要的指A型流感病毒而言。A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HA和NA)结构及其基因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许多亚型,到目前为止,甲型流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5个亚型(H1—15);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二者的任意组合可形成一个新的禽流感亚型毒株。
2、 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物理与化学特性)。高温消毒:50℃30分钟,70℃几分钟,100℃ 1分钟可灭活病毒,有效消毒药物如:2%苯酚,1/万消毒灵;0.5%漂白粉,5/万新洁尔灭。
3、 禽流感病毒的结构特征。A型流感病毒呈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单链RNA,在丙烯酰胺—琼脂糖—尿素凝胶上电泳可得到8个基因片断。
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禽流感病毒抗原性变异的频率很高,主要以抗原转变和抗原漂移两种方式进行。由于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因此HA和(或)NA的变化,可引起抗原转变 与抗原漂移。其中血凝素(HA)起着主导作用,而禽流感病毒基因组所发生的转移和漂移等突变遗传带来的病毒进化演变,常常引起新一轮流感的暴发。